《蛟龙行动》豆瓣开分6.6,高了还是低了?实至名归吗?

ZhihuID:90833475430

那《好东西》的豆瓣评分不也9.1吗?这算高了还是低了?

现在中国电影行业实在是太进步了,已经进步到不以一部分观众为敌就活不下去的地步了,导致的结果是电影市场的全线崩塌。

去年全年总票房425亿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334亿,论衰退速度而言,已经成为市场规模萎缩幅度排名前三的行业了,仅次于白酒行业,在中国衰退速度最快的行业中稳居第二名的位置。

考虑到最近白酒行业在经历数年的下跌后,各大头部酒企一直在调整产能,适应环境,衰退速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放缓,触底迹象明显,而中国电影行业目前还停留在没完没了的翻拍的层次,甚至出现了翻拍自日本电影能拿下票房冠军这种闹剧(比如去年的票房冠军《热辣滚烫》就翻拍自日本电影《百元之恋》),因此,中国的电影行业要是再不迅速扭转局势,将有望成为中国衰退速度最快的行业,房倒屋塌指日可待。

中国电影行业这些年最大的失败,就在于整个行业的思维方式已经深度互联网化了,乃至于过度互联网化了,搞的整个行业不像是电影行业,倒更像是一门以电影为载体的互联网行业,各种互联网从业人员充斥其中,离了IP和数据连说都不会话了。

而靠近互联网的好处是可以跟着吃一吃互联网红利,把一些互联网圈层化的红利在短期内拿到手,坏处是互联网和电影终究是两个不同的行业,底层逻辑完全不同,大搞互联网那一套就是在竭泽而渔。

比如今年的春节档六部电影里有五部续作,还有一部是做大IP的。《蛟龙行动》是异类,它是红海行动的续作,但没有完全打《红海行动2》的招牌,而是在上一作的基础之上另起炉灶,在这种离了IP就不会说话的行业大环境下,已然难能可贵了。

而且《蛟龙行动》是一部老少咸宜,适合普罗大众,尤其适合一家人一起去观看的合格的商业电影,属于典型的合家欢电影。这也是为什么我愿意给《蛟龙行动》说两句好话的原因。

因为自从中国电影行业走上互联网化的道路之后,整个行业就逐步演变出了一种非常不健康的行业氛围——极度热衷于对垂直受众进行短平快的重度收割,也可以说是陷进细分市场里出不来了。

当然,不是说深耕细分市场不行,但国内电影行业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抓住基本盘,深耕细分市场的方法不是靠挖掘细分市场的需求并充分满足这种需求,更不是靠提升产品质量,改善服务水平。而是靠放大矛盾,制造对立,激化冲突来抓住基本盘,换言之,他们是依靠攻击一群人来收割另外一群人。

这是政治逻辑,不是商业逻辑,更不是文化逻辑,搞政治你可以这么搞,而且有些时候必须这么搞,但搞商业是不能用这种逻辑的,尤其是搞电影产品的营销不能这么搞。

国内这些年的电影,用攻击,冒犯一群人,来收割另一群人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被某些人封圣的《好东西》,这种明火执仗靠攻击一群人来换取另一群人的产品能在部分群体中大获成功实属悲哀,而且这种行为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对整个中国的电影行业来说不是什么好事。

《蛟龙行动》虽然是一部军事电影,但它没有把自己的目标受众局限于军迷群体,而是奔着合家欢路线去的,它没有特定的垂直受众或者目标市场,而是一开始就试图把票卖给所有类型的观众,是一部态度端正的,水准在及格线以上的商业片。

只有多一些这种电影,降低中国电影行业对垂直受众不健康的依赖,中国电影行业才有未来可言。

一个行业要想具有健康,体面,可持续的行业生态,重点不是神作不断,不是每一部作品都是精品,更不是一部烂片都没有,永远不会出现烂片——那不是任何行业所能拥有的产业生态,更不符合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任何行业能够做到这一点,如果有,那一定涉嫌虚假宣传——正常的行业生态必须大批量,成规模的生产质量合格,被市场所接纳,受众广泛,撑得起市场容量,可以流水线生产的工业化消费品。

影视行业某种类型片蓬勃发展的时期都是如此,比如日本剑戟片,意大利和美国的西部片,港台武侠片,这些品类兴盛的时候都是极少数头部精品,极少数烂片劣作和巨量合格的商业消费品共同充斥市场。进而撑起了整个市场的规模和容量,塑造了广泛的消费习惯,从而让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乃至于可以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并进而反哺社会。

其他类似行业中也是如此,比如中国的网文和短剧行业就是如此,而且恕我直言,目前这两个行业的行业生态要远比电影行业健康的多。

简而言之,像《蛟龙行动》这样合格的工业化商业片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少到远远不够,如果某一天中国的电影市场能够充斥着和《蛟龙行动》处于同一水准的,不排斥特定观众群体参与的,不专门针对垂直受众的合格商业片,那么我们可以说,中国的电影行业有希望了,我们可以开始讨论一些艺术,创作,文化等上层次的话题了,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这些概念还是少提为妙。

不过遗憾的是,目前国内电影行业的市场生态很显然距离这一前景为时尚早,电影行业的营商环境对于合格的商业片来说并不友好,这从这个春节档的排片就可以看出来,《蛟龙行动》在全国大多数城市几乎拿不到任何一场黄金场的档期,都是拿到一些很偏门,很冷场的排片。

这是不公正的,要知道哪怕是诸如《熊出没》这种专门针对垂直受众群体的片子,甚至是射雕这种惊世骇俗的烂片,排片场次都要比《蛟龙行动》好看得多。而原因无非就是出在不同电影的投资方所具有的能量不同,所以能拿到的院线资源和排片场次也就不同。

这充分证明了目前中国电影行业依然是一个围绕供给侧和服务于投资方的行业,还没有发展到围绕需求侧和服务于观众的层次,换言之,还没有实现充分的市场化,观众的参与在很大程度上依然被排斥在行业之外。若中国电影行业还是如此执迷不悟,则衰退速度超越白酒之日不远矣。





点赞: 952

感谢: 64

发布时间: 2025-02-01 19:47:20 UTC+8

修改时间: 2025-02-01 19:47:20 UTC+8

还能刷到的时间: 2025-02-25 10:16:10 UTC+8

Subscribe to Tokamak Archive

Don’t miss out on the latest issues. Sign up now to get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members-only issues.
[email protected]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