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林超贤执导,黄轩、于适、张涵予主演的军事战争电影《蛟龙行动》?
ZhihuID:89081504991
一部适合全家老小一起看,不需大脑,单纯图一乐的,合格的商业片。
我非常非常赞同这么一种观点:中国电影行业的当务之急不是搞艺术,搞创作,搞文化——还达不到这个层次,重点是先把商业片的理念搞懂,先学会做一款合格的消费品,先学会用电影本身卖票来赚钱,先把观众重新接纳进行业中,先学会把观众当人看。
观众是影视行业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目前中国的影视行业过于进步,已经进步到不需要,不接受,乃至公然排斥和抗拒观众参与的地步了。
商业片的核心是使观众感到快乐。因此,一部合格的商业电影首先应该表达出向着取悦观众的方向努力的正确倾向。在这一点上,《蛟龙行动》起码做到了能让人乐得起来。
我回家后看这部片子一开始是冲着《红海行动》续集这个名头去的,因为我个人认为《红海行动》是近年来国内最合格的商业电影,没有之一。尺度大,节奏快,剧情紧凑。枪战,肉搏,特效,爆炸,广角大场面和长镜头,载具关卡,狙击关卡,人质救援关卡,死伤,危机,适度的煽情,简而言之,一部合格的战争商业片该有的东西基本上都有了,而且每一部分的质量都属上乘,再配合比较大的尺度,把观众想要的东西都给观众了。
毕竟说句实话,大家看商业军事片的动机很大一部分不就是冲着打打杀杀去的吗?打打杀杀得越猛,我们越过瘾!我们就是要看打打杀杀,我们不屑于隐瞒自己的喜好。
就《蛟龙行动》而言,潜艇题材是很难重现《红海行动》式的爽快战斗的,毕竟潜艇题材的军事电影的大部分桥段都会在封闭,狭小的场景内进行,这注定无法表现出只有开放,广阔的场景才能表现出的激烈战斗桥段,场景的跨度决定了电影的尺度,潜艇题材注定要在螺蛳壳里做道场。
但这不是说潜艇题材就拍不出好的电影,比如传世名著《从海底出击》就是比较典型的在螺蛳壳里把道场做的非常漂亮的军事电影,类似的还有《U-571》《狼嚎》《猎杀红色十月》,这些都是在潜艇场景下把对抗拍的像模像样的好片子。
但这些片子的叙事节奏和方法更近似于悬疑片和惊悚片,甚至有点类似于侦探片,因为潜艇特有的封闭环境和敌我暗中较劲的大背景非常适合走悬疑片和惊悚片风格,观众的情绪需要在整个叙事过程中长期受到压抑,受到挑逗,并随着剧情走向在最后一刻获得释放。这对导演掌控观众情绪,把握叙事节奏的技巧有极高要求。
比如《U-571》,观众全程一直跟着潜艇处境七上八下的,潜艇外壳在水压下变形发出的嘎吱声都能让观众跟着捏一把汗,潜艇受到深水炸弹攻击时观众紧张的不敢喘气,潜艇外壳破裂内部漏水能让观众跟着惊恐万分,直到最后潜艇鱼雷在破釜沉舟的一击中命中敌舰,奠定胜局,观众才能跟着松一口气。
潜艇片拍的好,那就是海底闷罐里的希区柯克。
走这个路子倒也不是不可以,但这种路线所需要的电影技法恐怕已经超过了目前国内影视行业所能达到的水平,而且也不符合《红海行动》续集这个大背景的基调,所以注定不会拍成这样。
把《蛟龙行动》看完后不出所料,它不是在水下搞希区柯克那一套,片子里最大的卖点潜艇对抗桥段更近似于《冰海陷落》和《铁雨2》那种拳拳到肉式的潜艇战,表现的重点在特效和对抗上,靠交火场面本身来吸引观众。
在这一点上,《蛟龙行动》是做的比较嗨的。
潜艇主题电影的第二个核心是专业,因为潜艇兵在哪怕是以技术密集型著称的海军中都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兵种,潜艇题材影视剧必须极度强调专业性,扎实的,密集的,生硬的技术细节本身就是潜艇审美的一部分。
比如《从海底出击》,这部传世经典可以说成也冗长,败也冗长,冗长沉闷的节奏让人昏昏欲睡,但冗长的另一面就是大量的细节堆砌,军官们是怎么穿着齐齐整整的制服挤在小小的餐桌旁边吃七个碗八个碟的正餐,士兵是怎么因为忘记检修柴油机压力阀而被处分的,士兵们是怎么在卧铺上吃西瓜皮的,这些细节都有大量展现。
但商业片的制片人不可能遵守技术细节来拍电影,有限的篇幅塞不下那么多细节,现代观众也不可能像《从海底出击》诞生的80年代那样花3个小时呆在电影院里。
毕竟现代观众已经很难适应《从海底出击》那种冗长,沉闷的叙事风格了,不是所有人都有耐心花三个小时去看潜艇兵在海底吃喝拉撒睡的。
《蛟龙行动》在这个方面充分照顾了普通观众,把重点放在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爽感冲击上,军迷会嫌弃,但在我看来,这才是抓住了商业片的主要矛盾。
这部片子的潜艇对抗桥段特效拉满,足够火爆,就算把背景设定替换成太空战舰交火都毫无违和感,在我看来完全可以当做太空战舰交战的代餐来食用。
剧组为了拍这部片子下了很大的成本,他们做了一个核潜艇的一比一模型,大部分艇内场景都是在这个模型内部拍摄的,所以虽然片子里的特效堆砌较多,但艇内场景的镜头质感还算不错,一些镜头颇有《泰坦尼克号》断裂沉没时的那种物理感(泰坦尼克号也是靠实物模型拍摄的),而不是全靠特效拍摄时会有的那种“粒子感”和碰撞体积感。
用实物模型拍片这一点是值得夸奖的,因为它起码证明了制片方态度是端正的,也是中国的电影行业在日趋工业化的一个实证,毕竟实物拍摄所特有的镜头质感,目前特效还无法完全还原出来,再多的光线追踪和AI辅助也很难做到。
其实很多事情有个态度也就足够了。
简单来说,如果想要冲着堆砌技术细节和硬核军教片来看这部片的话可以就此作罢,它不是《高山下的花环》那种准军教片,更不是纪录片,这部片子的重头还是放在战斗场景上,除了特效堆满的潜艇对战外,还有大量非潜艇战的动作片式的对抗桥段。
战斗场面量大,管饱,有拳脚有特效有科幻有高科技,总体看下来非常适合逢年过节的时候和亲戚朋友一起不带脑子图一乐,一起享受一道过年的视觉硬菜。
所以我还是愿意给这片子好评,因为这部片子起码还愿意把观众当人,它想要让你乐起来,而且还多多少少确实能让人乐的起来,你想想过去一年里有几件事能让你乐的起来?
中国的电影产品要想停止继续烂下去,要想重新学会靠卖票吃饭,重点是先把观众重新接纳进行业来,学会与观众和解,适应和习惯观众对产业的参与,先把自己定性为一款消费品,然后再谈其他。
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蛟龙行动》算得上是一部合格乃至优秀的商业电影的原因。
中国观众的要求其实很简单,要的也就是个态度,态度到了也就够了。在经历了电影行业集体鬼迷日眼的2024年之后,它在把观众重新接纳进电影行业这条路上迈出了正确一步。
点赞: 841
感谢: 40
发布时间: 2025-01-29 18:36:23 UTC+8
修改时间: 2025-01-29 18:36:23 UTC+8
还能刷到的时间: 2025-02-21 12:20:45 UTC+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