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历史宜粗不宜细?
ZhihuID:3578152111
因为对于很多有定论的历史事件来说,如果深究其细节,往往会让观众得出完全不同乃至截然相反的结论。
比如列宁时期的苏俄施行过一段时期的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取得了还不错的效果,缓和了社会矛盾,甚至后世还被其它国家的领导人称赞过,表示“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针对这段历史,左人会告诉你,新经济政策的出台和最终取得的良好效果体现了列宁的高瞻远瞩,展现了列宁天才的政治智慧和超凡的政治艺术,是一次对社会发展的有益尝试。
这就是粗。
但如果我们深究其细节,会发现新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是苏俄施行的余粮征集制导致俄国农村出现了极为严重的饥荒,遭到残酷掠夺的农民在忍无可忍之下最终被逼反,随后爆发了规模浩大的坦波夫农民大起义,这场起义的烈度和规模如此之大,以至于险些掀翻了布尔什维克对俄罗斯的统治。
进一步细化,我们会发现农民军的发展非常迅速,在极短时间内就接连多次击败红军,并在各地引发群起响应,红军为了对付农民军的反抗,出动了装甲列车,使用了化学武器,搞出了铁壁合围,从清乡到扫荡,把后来岗村宁次在华北用的各种
点赞: 6519
感谢: 578
发布时间: 2024-07-30 12:40:30 UTC+8
修改时间: 2024-07-30 12:40:30 UTC+8
还能刷到的时间: 2024-08-13 12:19:34 UTC+8